軑盤篇
 
軑盤是香港人的俗稱亦有人稱之為軑環。在大陸和台灣都稱為方向
盤或駕駛盤,字典的英文解詞亦以方向盤為準,但香港人從來都沒
有用方向盤這個名稱而軑盤的稱謂從何而來,就不得而知。有人說
,一部汽車裡最有貼身感覺和直接溝通感的部分,應該是軑盤,只
有軑盤是駕駛人以赤裸裸的手來握著它,以及利用它來控制汽車。
有人亦比喻軑盤為汽車的活動控制中樞,時時在我們眼前,但我們
不大注意其重要性。但要開車的話沒有軑盤便萬事下成,沒有軑
盤,也沒法與路面溝通,就算是再要好的車手,也沒法施展身手了。

直扇大小影響操控
軑盤有很多學問為一般駕駛者所不知。由形狀、品質和尺寸大小都

有其原因和特性。就如直徑方面,一般私家車以35O至4OOmm為準,
大型貨車就以45O至5OOmm起最普通,程式賽車用的只有25O至3OOmm
,房車和越野賽車就以32O至35Omm起為適合。以一般設有動力輔助
的私家車,最好的直徑是36O至38Omm,對要求高速轉彎的人士來
說,會喜歡用較細的32Omm至35Omm軑盤,因為直徑的大小,會直接
影響其汽車轉彆的操控,直徑大的軑盤可減輕轉軑時所需的力度和
增加轉向準確性,所以適用於貨車和商業汽車。隨著動力輔助普及
化和懸掛系統的改良,私家車的軑盤直徑也隨著時代縮細。舉例如
「平治」七十年代的軑盤直徑是4OOmm,八十年代縮至39Omm,現在
所出產的就只有37O至38Omm大小。其實軑盤直徑過小會增加轉軑時
所需力度和轉彎操控敏感度。除此之外,在凹凸不平的路面行車
時,會使軑盤有較強烈和不舒適的震動反應。這對一般駕駛人士比
較過敏,並會造成危險,所以除了少數跑車廠如「法拉利」和「保
時捷」會配上35Omm至36Omm直徑的軑盤在其跑車上之外,一般車廠
都不會裝置少於38Omm直徑的軑盤。很多國家都有更換軑盤的法例。
例如在德國,條例列明所有更改軌盤均需要TUV(德國安全檢驗局)
發出的證書才算為合法改裝。香港則沒有明文的改裝條例,只有一
條「非法改裝」例,但含意不清楚,只視乎當時在場的警官來定是
非法或是合法,然後運往政府驗車署作最終審查。

軑環並非越粗越好
軑環的粗幼在握持感方面有很大的分別。很多人以為軑環越粗就越

否易握實,其實剛剛相反。幼身的軑環是較容易握住,而握緊的動
作需要由大拇指搭著食指才能做到。如軑環太粗,拇指不能貼著食
指,就根本下能握緊。下過在賽車上而言,軑環就要較為粗一點,
而且最好是用「反皮」做面,即是將皮較粗底的部面向外,加上賽
車手亦帶上同樣質料的手套,以求達到最佳和最廣的接觸面,減少
滑手的機會。有些賽車手在比賽前還會灑些少水在手套上使皮質更
柔軟,培加摩擦力,以便握得軑盤更加緊。重量方面,如果軑盤是
太輕的話,路面的輕微震動都會經由輪胎再通過轉向系統而傳入軑
盤,使駕駛者下適。所以一般的軑盤都會揉用有少許彈性的塑料來
製做,裡面的結構以鐵或鋁鑄成。至於較名貴的車系,更會包上真
皮,以配台其真皮座椅帶來豪華的感受。普通的原裝軑盤約重3至
5kg,跑車型軑盤約為2至3kg左右。

形狀計各有妙用
一般軑盤都是圓形設計,最近新出產的卻有「D」形,即上半截是圓

形,底部卻是直的、形同英文字母「D」字。其實這種形狀最初應用
於方程式賽車上,因為方程式賽車車廂空間很小,特別大腿與軑盤
之間是接近緊貼的。將軑盤做成D形,便可以增加大腿空間。另一種
流行的形狀是「體形結構」(Anatomic)即把軑環握持位設計成手
指和手掌凹位,使手的各部分都能更加緊貼軑環。至於軑盤中間的
設計,大致可分為兩幅式、三幅式和四幅式的支撐形狀。小型汽車
和跑車多用三幅設計,越野賽的賽車就以兩幅式為最適合,因為越
野賽時所需動作頗為頻密而扭動軑盤的角度也大,較少幅的設計可
方便快速轉軑。大型房車方面則以四幅式的設計最流行。至於法國
「先進」一向都獨都以單向設計特風格,其他牌子則甚小現。
改裝軑盤在世界各地都很流行,很多年青車主都認為原裝貨的品質

和直徑都末如理想,特別是配塑膠軑盤的廉價細車,車主認為只要
付出少少代價,就能改變唯一最貼身的享受,故高質素的軑盤,一
直是受歡迎的改裝配件。改裝軑盤的牌子有:Momo、Personal、
Nardi、BBS•Italvolanti等等,這些牌子全部都是意大利製造,原
因是意大利皮具一向是皮具製品中的表表者,不但手工精美,設計
亦是領導潮流。所以世界有名氣的手袋、皮鞋和皮製品大部分都由
意大利出產。與之相比的德國貨則以設計保守,但品質耐用見稱。
除歐洲產品外,台灣、印尼、泰國都有出產廉價軑盤,以木質和塑
膠為主,最近則連中國大陸亦有製造改裝用的木軑盤,選擇可謂豐
儉由人。

木製軑盤安全嗎?
除了真皮製造,木製的軑盤亦頻受歡迎。早期的跑車和賽車大多都

採用木軑盤,到六十年代後期才逐漸改為包上真皮的製品。現時生
產的木軑盤,其安全程度和皮軑盤的一樣。軑環部分是用木皮以膠
槳捲成,再以鋁架夾在中心、使其在撞車時可以彎曲,不致折斷而
插入身體造成嚴重損傷。隨著安全氣袋軑軑盤日漸流行,改裝的軑
盤只能安裝在末有裝置氣袋的車系,較貴價的中大型車都全部有此
裝備。到目前為止,改裝用的軑盤仍未能安裝氣袋,以配台或取代
原裝的氣袋。所以這些廠家的前景亦很黯淡。估計到世紀末時這些
廠家要轉行做其他產品。日本是改裝用軑盤的最大市場,以保守計
算,每年銷量達四十萬個左右。相對來說,最低銷量的先進國家是
美國,而且美國法例強制在95年前所有新車都要裝有安全氣袋。改
裝軑盤只能供舊款而沒有氣袋的車系使用,所以銷量在九十年代更
是一落千丈。

愛美不要命
以安全而言,除了有氣袋以外,最好軑盤中心亦裝有軟墊,以便在

撞車時可減輕頭部的損傷。年輕一輩則喜歡中心全開放式,即所有
的金屬配件表露無遺,再加上名牌子標記的喇叭按鈕。「本田」在
93年推出的R型NSX跑車時將原來的安全氣袋軑盤換上Momo簡單三柱
設計的跑車盤,以配合車內的輕量化賽車裝備。該車公布後,很多
日本NSX車主將原有的氣袋軑盤拆去,換上同樣的Momo軑盤,捨棄安
全裝備,叫達到更加跑車化的感覺。其實,賽車所用的軑盤可以沒
有保護軟墊在中心,是因為賽車手都要配上四點至六點式的安全帶
,發生意外時能夠將車手緊綁在座位裡,不致碰上軑盤而嚴重受傷
,至於換上改裝的軑盤應留意軑盤承軸是否有摺疊的功能,萬一有
意外發生時,可摺疊的軑軸能大大減低受傷機會。一般較著名的產
品都有此功能。

趨向多功能用途
另一類軑盤設計就是將汽車部分按鈕控制放置在軑盤上,亦是近年

所流行的多功能設計。最普遍的是把巡航控制(Cruise Control)
安放在軑盤中心,以便駕駛者容易操控。其他的有將音響聲量、流
動電話聲量、收音機轉台等按鈕亦放置在軑盤上。賽車的設計則把
對講機和死火制按鈕裝上,目的是以最接近的位置來操控,不用在
高速行車時分心去尋找按鈕。AMG「平治」賽車隊,為了宣傳其安全
特徵,特別設計了一個小型氣袋在軑盤上,這種氣袋的形狀像一盒
CD,安裝在軑盤上,當發生碰撞時,小型的氣袋馬上展開,保護賽
車手安全。以賽車而言,這種設計是宣傳多於安全,因為賽車內已
裝防滾架,再加上六點式安全帶,安全程度遠遠勝於安全氣袋。美
國法例規定汽車必需配上安全氣袋,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美國駕駛
者不大喜歡用安全帶,每年因汽車失事令身體受嚴重損傷的醫藥費
賠償金額非常大,保險公司因此迫使政府宣行強制性安裝氣袋措施
,以減少在這方面的損失。科技的進步,在未來數年內,亦會使軑
盤的發展更加多元化,也會越來越安全。下過,在不久將來,操控
汽車可能已由電腦負責,已無需使用軑盤。到時軑盤的功能可能只
是輸入鍵盤,成為駕駛人與電腦溝通的工具而已。

汽車也有左右派
汽車發展己過百年,到現在還未能統一的,就是左邊駕駛和右邊駕

駛的分別,即俗稱左軑車和右軑車。到底將來應採用左軑還是右軑
制?現時仍末有定論。到目前為止,較多汽車是左軑設計,主要是
美國和歐洲大陸的國家採用。應用右軑設計的國家主要是英國、日
本、澳洲、紐西蘭、香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其中日本雖然是
右軑法例,但一般貴價入口車卻是左軑版本,原因是日本人崇尚外
國貨和原裝設計,如德國車廠設計的左軑車、就應該採用其原裝設
計,所以也容許左軑車登記行駛。右軑駕駛的淵源,有說法是騎士
時代開始。據說因大部分人都是用右手攜重要東西,例如武器和執
筆,而「左」在拉丁文是「Sinestra」,可解作罪惡的意思。不受
社會所接受的派別往往被稱為左派,所以歐洲人執筆和握手一定要
用右手,比武亦用右手握劍,古代騎士亦以右手攜武器而靠著馬路
左邊而行,當有敵人出現就以右手應付。到後來以馬車作為交通工
具時,馬夫亦通常以右手握鞭來控制馬匹,故也需要坐在馬車右前
方,避免鞭策時會傷及馬路旁近距離的隨車服格員。比外,馬夫坐
在右邊靠路左邊行駛、可以更加清楚地避免與對頭來的馬車相撞。
當要停車的時候,馬車亦須靠左邊馬路停下,讓隨車服務員在左方
下車,更方便為人客開門和上落行李。
二十世紀歐美汽車工業發達,英國人依然認為右軑是正統的行車方

法,繼而影響其殖民地。另外,當時賽車亦是由賽馬所影響,賽馬
在英國傳統是順時針方向的,順時針跑道的右彎定比左彎多,所以
賽車員坐在右邊可以將重心抗離心力,而比左軑設計優勝。直至今
日的正式賽車,例如「保時捷」C組賽車亦是右軑製造。此外,大部
分賽車都沒有動力輔助轉向,轉彎所需要的手力都比換檔較大,右
軑賽車可用較強壯的右手把持軑盤轉彎,用較弱的手換襠。
左軑駕駛,即是在路的右邊行駛,起原於歐洲。從古羅馬帝國征服

歐洲時,其龐大的羅馬軍隊行軍,常有對頭混亂情形故下達命令,
所有士乓均須靠右步行、這命令影響了後來拿破崙在征服歐洲時,
亦採用同樣方法。可能因此而使到歐洲大陸的交通制度以此作為準
則。美國方面則因為主要人口是由歐洲移民過去,所以左軑的觀念
亦帶了過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法國和意大利很多汽車都是右軑設計的,主

要是當時法國的山路很崎嶇,特別是阿爾卑斯山咐近的居民因為時
常要穿梭於沒有欄桿的窄山路,遇到對頭車時要盡量靠右,向右邊
懸崖的一面如果是右軑車,就可以更加清楚知道自己距離山邊的距
離。時至今日的歐洲泥頭貨車,亦是右軑靠右邊路駕駛。中國大陸
和台灣則是採用左軑設計,主要是當時中國汽車道路編制受蘇聯和
歐洲的影響,在解放前後,中國的汽車廠設備主要是蘇聯和德國供
應,所以是左軑製造。台灣則因早期的汽車多是由美國供應,因比
亦是採左軑的制度。

到底應靠哪邊
到底汽車應為右軑或左軑設計較為適合,各國都各持己見,都認為

本身現行的位置最適合。其實要將道路網絡改變在大國家而言是沒
有可能的。英國曾一度想適應歐洲體化,研究是否可以改為左軑制
,但研究報告顯示所需費用龐大,交通亦會出現大混亂。日本的沖
繩島從前原是右軟駕駛,於第二次大戰經美國估領後卻改為左軑行
車,但後來經美國交還日本管理後,又再一次改為右軑是較為特別
的地方。日本車主認為右軑和左軑均可同時使用,日本道路是靠左
行,一般汽車當然以右軑行車較為方便,特別是在爬頭和於收費亭
付款時,但在橫街窄巷裡,左軑汽車卻較容易衝量路邊的闊度,令
對頭車靠右邊順利通過。美國的學校巴士全部是右軑的,原因是巴
士司機可以清楚看見右方馬路學生上落情況,以提高安全。香港於
97年回歸中國,兩處地方駕駛位置下同,將來交通一定要一體化,
香港道路應該無可避免地會改為左軑行車,幸而香港地方細,只有
四十多萬部汽車,相信改制不會有太大困難。
近來有幾款未來意念汽車的設計都採用中置駕駛,如「平治」的

F1OO,「寶馬」的未來電動細車和「麥拿侖」F•1跑車。設計師認
為中置駕駛的優點是增加橫邊撞擊時的安全功能和提高視野角度,
其實早在六七十年代時,法國的MATRA和「汰拉利」也曾出產過。三
座位中置駕駛座的跑車,已不算是全新的概念。
直至八十年代中期,一般高性能設計都以左軑為主原,因是大部分
高級跑車都是由德國及意大利製造,他們的原本設計是左軑,運到
右軑制國家出售的就要將其改為右軑,以至部分設計未能發揮原來
效用例如「平治」的19OE 2.3-16V,左軑的馬力便較右軑高,因為
排氣管是右邊出氣,為了右方的轉向設備,空間有限而要更改其設
計,令至馬力減少。到八十年代末期,直至現在日本汽車科技突飛
猛進,製造了很多超級跑車,而其設計都是右軑駕駛的,加上是大
量生產,價錢比歐洲貨相宜,已把「左軑跑車」較佳的觀念改變。
此外英文字右邊「Right」亦可是「正確」的意思,到底應該是右軑
駕駛或是左軑才是「正確」的駕駛方式,相信仍是沒有定論的辯題。

節錄[車主]第177期